-
涂遠榮
其它科室
醫生介紹
從事胸外科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40余年,系中國手汗癥微創治療首席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福建醫科大學手汗癥研究室主任、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手汗癥專家組主任委員、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命題專家委員會委員、吳階平醫學基金會交感神經外科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福建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胸外科分會主任委員、國際交感神經外科協會九大常務理事(中國唯一)。 涂教授是我國最早期(1996年)開展胸部微創外科手術的專家之一,對福建省胸部微創手術的普及與提高作出杰出貢獻。他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成就是中國手汗癥微創治療領域的學科帶頭人,被胸外科界譽為“中國手汗癥第一人”,近十五年潛心研究手汗癥治療,有4000多例的手術經驗,其中有的患者來自國外的老外和華僑。主持或指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十多項科研項目。其中,“手汗癥微創治療的臨床與基礎系列研究”獲福建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其中SCI源17篇。主編國內外首部手汗癥專著《手汗癥現代微創治療》,參編國家衛計委高等醫學教材3部,主筆“中國手汗癥微創治療專家共識”和“中國手汗癥微創治療指南”。他先后牽頭組建”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手汗癥專家組”和”吳階平醫學基金會交感神經外科專家委員會”,主辦過全國手汗癥研討會10屆。應邀帶領中國代表團赴美國2次(2014,2016)、約旦1次(2014)、日本1次(2017)參加國際會議,親自進行手汗癥領域英文學術演講,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 手汗癥是一個年輕的學科,長期未被人們認知,從未有學者對其發病率及發病機制進行研究,涂遠榮教授開了先河,于2007年組建福建醫科大學手汗癥研究室,至今仍是國內唯一一家專門研究手汗癥的學術機構。十幾年來,他帶領團隊在臨床與基礎研究領域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探索,碩果累累,尤其在發病率方面,“福州大中學生手汗癥流行病學調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手汗癥流行病學調查”先后發表在2007年《歐洲胸心血管外科雜志》與2015年《美國自主神經雜志》,這兩項數據填補了國際空白,被國內外引用100多次;在發病機制方面的研究更為深入,2013年在《澳洲神經病學雜志》發表論文,在國際首次提出重要發現:胸交感神經節前纖維鞘膜增厚,纖維細胞增多是手汗癥發病機制之一;在臨床研究方面,主要成果是在國際上首次提出胸交感神經切斷術改良術式,將R2-4切除術式改為保留R2,單一切斷R3或R4以降低術后代償性多汗發生率,被“美國醫師協會手汗癥專家共識”引用(美國胸心外科年鑒,2011年),對國際學術界有不可估量的指導意義;在遺傳基因學方面,從未有學者進行過基因研究,涂遠榮教授等進行艱苦的探索,終于在國際上首次將原發性手汗癥致病基因座成功定位2q31.1區間,揭示了該病是一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英國皮膚病學雜志,2016年),這是在發病機制的研究中有了最重大的突破,更為下一步靶向測序以明確致病基因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涂遠榮教授被國內外學術界公認在手汗癥臨床與基礎系列研究領域里手術量最多、研究最早、最深、最富有學術成果、也是我國手汗癥廣大患者最受歡迎的專家,對我國手汗癥的治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醫生擅長
手汗癥、頭汗癥、赤面癥、微創手術治療肺癌、食管癌、重癥肌無力、胸腺瘤、漏斗胸、肺大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