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世敬主任醫師
其他科室
醫生介紹
黃世敬,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學術兼職:中國中藥協會科技交流與合作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腦病分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神志病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醫藥質量優化分會常務委員、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腦病分會常務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老年病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給合醫師分會神經病學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醫藥導報》編委、《中國醫藥科學》雜志編委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簡歷:
1987.7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從事中醫內科臨床工作。
1995.7中醫內科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從事中醫藥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與實驗研究。
1998.7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腦病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師從于著名中醫藥學家王永炎院士,從事中醫藥防治腦病的臨床和實驗研究。
1998.9-2000.12 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國家新藥臨床試驗(GCP)研究中心博士后,副主任醫師。從事中藥新藥臨床試驗、中醫舌診專家系統研制及應用、冠心病、中風的證候規范化等研究。
2001.1至現在 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從事老年病、心身疾病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臨床研究工作。其間,2001.4-2003.6 受國家中醫管理局派遣,赴坦桑尼亞從事中醫藥臨床研究,任專家組長。在那里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實踐,先后負責實施了中藥的系列臨床觀察,并對過去十余年的病歷資料進行了全面整理,建立了病例資料數據庫,工作期間的臨床處方及用藥獲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2002年《中央電視4臺》等多家媒體對中醫專家組在坦中醫臨床事跡進行了報道。回國后從事老年病、心身疾病中醫臨床研究工作,2006年晉升為主任醫師,并負責中藥研發,任中藥研發中心主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業介紹:
通過長期系統學習,深入挖掘、整理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奠定了堅實的中醫藥理論基礎,以老年病、中醫腦病為主攻方向,確立了以中醫藥防治腦血管疾病、抑郁癥為主要研究內容。注重學術的提煉、總結和提高,形成了心腦血管病“虛氣留滯”中醫病機理論和血管性抑郁“培元開郁”基本治法,這些研究先后獲得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的資助。通過臨床驗證、基礎實驗從整體、器官、細胞及分子水平研究了中醫藥治療中風、抑郁癥、冠心病等的療效及其作用機理,其成果多在核心期刊、SCI收錄期刊發表。
注重臨證中把握中醫特色,強調“方證相應”。重視臨床診治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遵循中醫藥的自身規律,將現代藥理研究成果應用于中醫臨床,先后開展了中醫藥治療缺血性中風、抑郁癥、糖尿病、骨質疏松、腦白質病、帕金森病、慢性心絞痛、慢性心律失常、高血壓、更年期綜合征等的臨床研究,且部分臨床經驗總結成醫院制劑、新藥及保健品,或獲得科技部創新藥物專項資助,取得較好社會經濟效益。
接受過良好的醫學教育和臨床技能培訓,善于用中西醫結合理論完成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及心身疾病的診治。對中藥新藥研究開發和中醫舌、脈診的客觀量化研究均有較深體會。先后受邀赴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比利時、韓國等多國講學和學術交流。近年還積極開展碩士、博士、博士后的培養工作,先后培養碩士、博士20余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簡介:
課題: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項,北京市級課題4項,先后承擔或參與國家攻關及支撐計劃課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國家級課題10余項,主持或參與其他各級各類課題20余項。
獲獎:(1)參與補腎益髓法治療β-地中海貧血臨床與基礎研究,獲2006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2)參與益髓生血顆粒治療β-地中海貧血調控珠蛋白基因表達分子機制研究,獲2006年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3)主編《艾滋病中西醫結合臨床與研究》,獲2010年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獎二等獎;(4)主持開心解郁方對血管性抑郁癥的療效機理研究.獲2013年度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論文論著: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5篇。主編《抗抑郁中藥良方》、《老年癡呆早期信號及防治》、《輕松降血脂》、《中成藥臨床合理應用》、《中藥臨床合理應用》等專著8部、副主編及參編專著10余部。
專利及新藥:主研抗抑郁中藥配方獲國家發明專利,并協助申報新藥證書、制劑批件及發明專利多項。
醫生擅長
擅長中醫中藥治療中風、腦梗塞、腦白質病、高血壓病、冠心病、高脂血癥、帕金森綜合征、偏頭痛等心腦血管疾病;骨質疏松、代謝綜合征、抑郁癥、焦慮癥、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神經性頭痛、睡眠障礙、更年期綜合征等心身疾病和亞健康狀態及免疫功能低下、急慢性咳嗽等內傷雜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