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江濱醫院是一所集治療、康復、保健為一體的省級醫院。它坐落在南寧市東郊,背靠秀麗的清秀山麓 ,面臨逶迤而過的邕江,住院環境優雅、安靜、舒適。廣西壯族自治區江濱醫院是自治區級文明單位,是南寧市和區直保定點醫院,同時還是南寧市首家四星級、廣西三星級綠色環保醫院。經政府批準,廣西壯族自治區江濱醫院于2001年和2005年先后增掛“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三人民醫院”、“廣西康復醫學保健中心”牌子。 廣西江濱醫院前身是廣西省人民政府干部療養院,創建于1950年5月。由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后勤部第二兵站醫院二所組建而成,首任院長王文才,政委唐文全,有工作人員41人,其中醫生3人,護士17人(均為反戰同盟的日籍人員),設病床30張,療養樓一棟,設備簡陋,以收治患肺結核及其它慢性疾病的干部為主。 1953年11月,醫院更名為廣西省干部療養院。有病床70張,職工55人,建病房兩幢為第一病區(現區工人醫院地址),收治病人50人。到1954年,醫院有建筑12棟共3274平方米,其中醫療用房2360平方米。1955年,原廣西教工療養院停辦,撥歸醫院作為第二病區(現院址)。至此,醫院雛形已成。 1958年9月,更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干部療養院。 1960年4月籌備成立區干部療養院時,有工作人員77人,收治科級以上干部。次年,不再收治肺結核病人,只收治慢性病和傳染性肝炎病人。 1964年,區干部療養院行政上劃歸區黨委組織部和區人事局直接領導,醫療由廣西醫學院負責,醫療費用、醫療人員配備、藥品藥械供應、醫療技術指導和業務提高等由衛生廳負責。 1965年增設副廳級以上高干病床24張。此后療養院只收非傳染性的慢性病患者。 1972年6月,區干部療養院改名為區職業病防治院。1973年8月,改名為區江濱醫院沿用至今。隨后分設外賓病科、干部病科和職業病科。年底,為援外工作需要,開始收治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等國的外賓。 1977年,由原來職業病科組建廣西壯族自治區職業病防治研究所。兩年后,該所正式從區江濱醫院分出,單獨收治病人。原江濱醫院地域一分為二,以邕江大堤為界,大堤外為職業病防治研究所,堤內為江濱醫院。 1980年10月,經區人民政府批準,江濱醫院收治病人范圍為自治區副局長以上干部、老紅軍干部、抗日戰爭時期參加工作的正處級干部、四級教授以上專業人員。到1984年,全院有職工237人,開設病床150張。次年,在大板三區、一宿舍、區直干休所設醫務所,負責廳局級以上干部的醫療保健。同時,醫院職能科室從3個增加到9個。 1985年在區政府、上級機關的關懷下,我院病房大樓工程破土動工興建。 1986年,設老年病康復研究室和老年醫學研究室。職工人數增至314人,新建職工住宅152套,離休干部住宅4套,全部交付使用。 1989年,全區首座大型高壓氧艙在我院落成并投入使用。 1991年新病房大樓落成投入使用。同年11月舉辦慶祝建院四十周年暨新病房大樓落成典禮。江濱醫院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階段。次年成立外科病房,結束了江濱醫院四十年來無外科病房的歷史。 在改革開放大潮風起云涌的九十年代,為了求得發展,我院先后開設李寧健身中心、與中國醫科大學老年病研究所合辦我院血栓病治療中心、開辦和參股數家公司、內引外聯多方合作、經廣西區政府批準聘請馬來西亞華僑陳茂森、羅有德為名譽院長、開辦社區服務點等,從醫院的外延發展上謀求突破并付出了努力。 廣西江濱醫院提出了“質量、科教興院,管理、人才立院”的發展思路,轉到內涵發展的軌道上來。醫院加快了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各學科得到長足發展,專科特色療效顯著,醫療質量不斷提高,科研成果不斷涌現;努力提高醫院現代化管理水平,并于2000年通過等級醫院評審;通過內部改革,逐步建立有激勵、有約束、有競爭、有活力的運行機制;進一步加強了醫院基礎建設,醫療和生活設施、設備不斷完善,醫院環境美化,職工住房條件改善;通過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醫院文化建設,進一步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觀念,職工隊伍素質和醫院影響力進一步增強。2001年經政府批準增掛“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三人民醫院”牌子。2004年經政府批準增掛“廣西康復醫學保健中心”牌子。同時我院主持成立了廣西康復醫學會。 廣西江濱醫院逐步形成老年病治療、醫學康復、干部保健為一體的醫院發展特色。從最早的“干部療養院”變成現代化省級醫院。今天的江濱醫院服務設施完善,學科設置齊全。病房有賓館式單人間、標準間和普通病房,內設衛生間、空調、彩電、中心供氧、監護和傳呼設施。設有門診部、住院部和康復醫學部。有十個病區及重癥監護病房(ICU),開放病床360張。擁有區內一流學科專業人才,有進口雙排螺旋CT、CR,奧林巴斯AV4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安捷倫公司生產......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