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寶坻區人民醫院始建于1949年5月,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醫院占地面積9.2萬平方米(138畝),總規劃建筑面積17.7萬平方米,批準開放床位1400張。現有在職員工1130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073人,海外留學歸國學者15人,具有高級職稱人員154人,博、碩士研究生150余人,現有40余人在國家級、省(市)級各專業學會擔任主委、副主委、常委以上職務。醫院學科齊全,設臨床學科28個、醫技學科16個、行政職能處室22個。經過多年的發展,醫院已形成了以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兒科、婦產科、骨科、眼科、外科系各學科、腎臟內科為代表的重點學科群;以血液科、內分泌科、急診科、腫瘤科、呼吸科、放療科為支撐的骨干學科群;以消化內科、口腔科、耳鼻喉科、感染科、中醫科、皮膚科為基礎的重點培育學科群。醫院倡導多學科協作,充分利用醫院綜合技術能力強的優勢,具備了開展高難度手術項目和診治疑難病的能力。開展復雜心、腦血管疾病介入診療,惡性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嚴重創傷患者搶救,疑難危重病人加強治療,新生兒危重癥診治,外科復雜重大手術,骨科多部位關節置換,各學科微創手術技術,斷肢、斷指再植,各類無痛診療技術,不孕不育診療技術,眼、耳、鼻、喉、口腔診療技術,組織病理、分子病理等各項精準診療技術應用,同時還開展了3D 胸腔鏡、腹腔鏡、前列腺電切鏡等微創手術。醫院設施完善,功能齊全,設備先進。建有數字化的門急診樓和住院病房樓。擁有直線加速器、64排螺旋CT、核磁共振、數字減影、SPECT-CT、四維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3D胸腔鏡、腹腔鏡、宮腔鏡、關節鏡、前列腺電切鏡、超聲內鏡、結腸鏡、人工心肺機、院內外心臟監護系統、血液透析系統等10萬元以上醫療設備300余臺件,為醫院新技術、新項目的開展提供了硬件保障。醫院高度重視科學研究發展,不斷創建科研醫學轉化新模式。2013年,與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成立轉化醫學聯合研究中心,2014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依托單位,同時還承擔了國家“973計劃”A級科研項目。近3年來,醫院獲國家級科研成果獎項6項,國家級專利33項,軟件著作權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42項,引進填補天津市衛生系統新技術空白23項,承擔天津市衛生系統重點攻關項目1項、局級科技基金項目6項;發表論文被SCI收錄文章20余篇。醫院廣泛開展教學工作,同時開展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在校教學及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經過多年的帶教培訓工作,醫院有著深厚的教學底蘊,擁有一支治學嚴謹的教學師資和教學管理隊伍。2009年8月,天津醫科大學寶坻臨床學院掛牌,這標志著醫院在臨床教學領域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目前設立7個教研室,27個教學組。醫院是國家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基地和全國首批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承擔著天津醫科大學、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等在院學生及規范化培訓學員500余人的臨床教學任務。醫院秉承“求實、敬業、仁愛、奉獻”的醫院精神,把“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落實到醫療服務的各個環節和醫院工作的每個方面,持續改進醫療質量,規范醫療行為,完善服務措施,優化醫療環境,努力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經濟的醫療服務。醫院積極探索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先后實行了“因事設崗、以崗定員”的人事管理制度,“以崗定薪、評聘分開”的績效分配制度,以“服務質量、工作數量”為主的綜合績效考核制度。全院20個病區全部實行“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醫院在完成日常診療工作的同時還積極承擔著對西藏、新疆、甘肅的醫療支援任務及援助非洲醫療任務,負責幫扶指導區內一、二級醫院的規范醫療診治任務。2015年全年門急診診療病人達到了112萬人次,出院病人達到了3.6萬余人次,完成住院手術1.9萬余例。醫院的各項工作得到了廣大患者、社會各界和各級領導及衛生界同行的高度評價和贊譽。中央和天津市新聞媒體多次報道本院事跡。醫院先后榮獲“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創先爭優先進單位”、“全國百佳醫院”、“全國百姓放心百佳示范醫院”、“全國醫院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及“天津市優質護理服務示范醫院”、連續三屆獲得“天津市人民滿意的好醫院”等榮譽稱號。...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