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養于一體的全國首批三級甲等醫院、“復旦榜”全國百強醫院,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排名第22位(連續兩年進入前30),現以東湖、象湖兩大院區為主體,建筑面積73.4萬平方米,編制床位6100張。 醫院成立于1939年,前身為中正醫學院附屬醫院,1949年解放后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教學醫院,1958年轉業地方,先后歷經南昌醫學院附屬醫院、一七三陸軍醫院、江西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等十余次更名。2005年江西醫學院與南昌大學合并,醫院隨之更名為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至今。 醫療服務方面:2021年,門診量342.5萬人次(不含核酸門診),出院病人27.05萬人次,手術量12.27萬臺次,CMI值數全國排名第33位,四級手術人數全國排名第29位。 醫院擁有9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消化內科、燒傷科、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神經外科、疼痛科、急診科、心臟大血管外科、重癥醫學科、康復醫學科),9個省臨床重點專科,28個省醫學領先學科。 醫院為江西省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掛靠單位,是全國“呼吸系統疑難病癥診治能力提升工程”單位、國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省級牽頭醫院、全國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重點聯系醫院;擁有國家級消化系統診療中心、國家級卒中中心、國家級胸痛中心,以及13個省級診療中心、11個省級醫療質量控制中心。 醫院是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主任委員單位、中國康復醫學會康復治療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單位、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神經內鏡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是36個省級醫學會專科分會、15個省級醫師協會二級分會掛靠單位。 醫院現有35個臨床科室、10個醫技科室,擁有三合一“一站式”數字一體化復合手術室、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達芬奇機器人以及骨科手術機器人等診療設備。 醫院可開展人體器官移植、試管嬰兒、神經內鏡、疼痛微創治療、心臟瓣膜疾病微創介入、大面積燒傷病人的重癥監護、EMCO、吸入性損傷的研究及臨床救治、慢性意識障礙行為學評估技術等各類國內領先或特色技術。2018年-2021年,以機器人手術為引領的高精技術居省內領先、全國前列。 教育教學方面:南昌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和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是教育部和國家衛健委聯合授予的全國首批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在首屆教育部及國家衛健委所屬高校附屬醫院臨床教育質量評價中排名20。 醫院指導的本科生、研究生奪得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金獎4項,連續兩年代表南昌大學奪得省賽冠軍。多次組隊代表南昌大學參加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并榮獲華東賽區特等獎、全國總決賽二等獎。 醫院擁有完整的在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體系,每年承擔4000多名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留學生、規培生、進修生的教學任務。設有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麻醉學、康復治療學4個本科專業,其中臨床醫學為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擁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點一級學科 2 個,碩士點一級學科 5個、二級學科27個、三級學科15個;擁有國家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8個,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27個,其中國家重點專業基地5個。 科研創新方面:醫院是江西省臨床醫學科學研究院掛靠單位,擁有7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6個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9個省重點實驗室、2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省級研究所。同時下設獨立二級事業單位——江西省轉化醫學研究院。2021年,科技部批復醫院建設江西省P3實驗室。 改革開放以來,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技獎3項,以合作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獲得中華醫學科技獎2項,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十三五”期間,獲省部級科技獎39項,其中獲省科技一等獎4項;發表SCI論文1500余篇,其中二區以上314篇;獲批各類授權專利149項、軟件著作權21項,以第一主編出版著作65部;獲批國家級項目256項,省級項目立項547項,累計縱向科研經費1.51億元。在2021年中國醫學科學院發布的“中國醫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中,醫院共27個學科進入全國百強榜。 人才培養方面:醫院現有職工6700余人,其中高級職稱919人,博士565人。擁有二級教授26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選3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省級人選34人,國家衛健委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人,江西省突出貢獻人才3人,省衛健委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人,“贛鄱英才555工程”人選21人,江西省“雙千計劃”12人,其中引進類5人;井岡學者4人;江西省高層次和急需緊缺海外人才1人;全省衛生系統高層次學術技術帶頭人10名(全省共20名),江西省高校學科帶頭人30人,江西......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