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紅,男,主任醫師,教授,院長,博士生導師,重慶醫科大學國家重點學科傳染病學學科帶頭人、重慶醫科大學病毒性肝炎研究所所長、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擔任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肝臟病雜志》總編輯。 1983年7月畢業于重慶醫科大學,1988年獲重慶醫科大學醫學碩士學位,1993-1994年在英國倫敦大學皇家費里醫學院作訪問學者,1999年在美國加州大學(UCLA)作高級訪問學者。 從1988年起堅持以病毒性肝炎的發病機理與治療為研究方向,努力探索乙型肝炎免疫耐受的分子基礎,尋找打破免疫耐的有效途徑,力圖闡明病毒性肝炎肝細胞壞死的分子免疫機理,為防止肝細胞壞死尋找新的有效途徑。在國內首先開展免疫調節因子的研究;率先發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a”決定簇發生變異是導致免疫耐受、乙型肝炎慢性化的重要原因;在國內較早開展乙型病毒性肝炎及相關肝癌的免疫治療研究,尋求和研制治療型多肽疫苗和DNA疫苗,探索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癌的新途徑。 近年來先后主持了國家及省部項目10余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國家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國家教育部“跨世紀人才計劃”基金及骨干教師資助計劃、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等。2008年作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臨床轉歸及機制的研究》課題負責人,申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項目(參加單位有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7家大學和研究機構),已獲批準立項,課題總經費4000萬元。 近5年已在《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s》、《Vaccine》、《Cancerimmunologyimmunotherapy》、《GeneTherapy》、《Hepatology》等本領域SCI收錄國際刊物發表論文10余篇。主編《傳染病學》(全國高等學校臨床醫學專業第七輪規劃教材)、《肝臟免疫學》(科學出版社,待出版),副主編《現代肝臟病學》,參編《人類病毒性疾病》、《傳染病學》、《現代醫學免疫學》、《分子病毒學》等學術專著和教材共8部。長期科研工作成績斐然,主研項目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培養、指導碩士生8名,博士生17名,博士后2名。系國家首批“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入選者,首批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重慶市首屆學術技術帶頭人。先后榮獲“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碩士學位獲得者”,“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留學人員先進個人”,“首屆重慶市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稱號。 教學課題 1)運用循證醫學理論建立傳染病學教學的新模式重慶醫科大學校級課題(編號20080226)2008-20102/6 2)傳染病學雙語教學示范課程的探索與實踐重慶醫科大學校級課題(編號20080301)2008-20102/7 教學表彰 1)2003-2004年度校級教學管理優秀獎; 2)2007年重慶市高等學校市級精品課程-傳染病學課程負責人; 3)2007年全國五一獎章獲得者; 4)2008年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負責人。 主編及參編教材 1、全國高等學校臨床醫學專業第七輪規劃教材《傳染病學》(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傳染病學》(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供研究生用)《分子病毒學》(第1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34-365 4、《現代肝臟病學》(副主編),科學出版社,2003;67-113 5、《人類病毒性疾病》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4-122 6、《現代免疫學》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1152-1167 7、《張定鳳醫學文集》(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近五年的學術研究課題 1)慢性乙型肝炎臨床轉歸及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國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十一五”計劃2008ZX10002-006負責人 2)應用高通量質譜蛋白質復合體分析方法鑒定與乙肝病毒X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質分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771923/C150703)2008.01-2010.12負責人 3)第二屆中國--印度尼西亞肝病峰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810303022/C150703)2008.05-2008.10負責人 4)NK-DCCross-talk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過程中的作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0671869)2007-2008負責人 5)趨化因子Fractalking與白介素18聯合誘導抗肝癌免疫機制研究20040631012國家教育部博士點科研基金2005-2007負責人 近五年的學術論文 1)DecreasedDicerexp......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