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6月柳州市中醫醫院正式成立。經過60多年的建設發展現已成為一所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健、康復于一體的綜合性國家三級甲等中醫醫院,以管理科學高效、學科門類齊全、中醫特色突出、技術力量雄厚而享譽桂中地區。 幾代“柳中醫人”的櫛風沐雨、砥礪前行,醫院形成了“仁愛、誠信、和諧、自強”的醫院精神和兼容并蓄的醫院文化,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發揮中醫特色優勢,中西醫并重,提高臨床療效,協調發展”的辦院思路。努力繼承和發揚中醫藥特色優勢,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積極引進現代醫學先進技術,培養造就了一批醫術高超的中醫名老專家,培養了大批中醫藥技術人才。醫院于1994年全國首批通過國家三級甲等中醫醫院等級評審,并于2012年再次以優異的成績首批通過國家三級甲等中醫醫院等級復評。 醫院包括本部、北院、東院三個院區,總占地面積92282平方米,開放床位1500張。其中東院總用地面積140.畝,總建筑面積137170 平方米,設計床位700張,主要建筑包括重點專科專病病房大樓、門診急診樓、醫技樓、中醫全科醫生臨床培養基地、中藥制劑樓、高壓氧艙等,項目主體工程已于2015年6月30日正式開工,2017年9月26日正式啟用。醫院年門診量超120萬人次、出院患者4萬人次、完成手術13000臺次。現有職工2000余人,其中博士12人、碩士249人;全國名老中醫2人、廣西名老中醫5人、廣西名中醫10人、柳州名中醫9人;正高職稱54人,副高職稱212人,中級職稱488人。擁有德國西門子3.0T超導核磁共振診斷儀、德國西門子直線加速器、32排64層螺旋CT等大批先進醫療儀器設備,總價值約2.29億元。擁有臨床、醫技科室39個,其中,脾胃病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五”重點專科;骨傷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腎病科、腦病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建設項目,治未病中心為重點專科培育項目;腫瘤科為自治區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建設項目。 醫院重視中醫理論傳承與創新,中醫技術的引進與推廣;注重經典經方的應用,重視中西醫綜合干預治療。脾胃病科在國內率先提出以俞調樞、經絡經氣法、經絡紅外皮溫等外治法的新觀點,得到同行的一致認可。骨傷科以脊柱整體辨證論治學術思想推動專科發展。腦病科以急救-中西醫治療-康復一體化治療模式,明顯降低患者致殘率。腎病科以中藥多途徑給藥治療腎病的理念,取得較好療效。治未病中心提出以4P健康管理模式和時、空、社、身、心的治療模式得到行業的好評。全院開展針灸、推拿、貼敷等外治技術和膏方的應用取得很好的療效。在努力突出中醫特色優勢的同時,積極開展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曾經成功開展肝移植、腎移植、自體肺移植,骨傷科、普外科、婦科、泌尿外科微創技術市內領先;腦病科、心病科、放射科介入技術在區內處于先進水平。2017年5月,我院成為國家首批中醫藥傳承創新重點建設中醫醫院。 2016年3月開始,我院與國家級貧困縣三江縣中醫醫院在全區中醫藥系統首家開展緊密型醫聯體建設,通過一年多實踐探索,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得了到自治區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高度評價,并被稱為“三江模式”,在區市級會議上作為緊密型醫聯體建設標桿單位作現場調研及經驗交流發言,獲國家自治區柳州市級主流媒體廣泛報道。 2016年11月,醫院啟動以“六級”電子病歷為目標、以提升醫院管理水平為手段、以集成平臺為基礎的醫院信息化建設,從根本上改變目前醫院信息化現狀。以集成平臺為基礎,實現全院互聯互通,實現遠程醫療會診,助推醫院標準化、現代化、精細化管理,向智慧醫院邁進。 醫院先后成為國家中醫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基地、國家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中醫類別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實踐技能考試基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脾胃病優勢學科培訓基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指定中醫醫院膏方人員培訓機構(廣西唯一)、柳州市中醫類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考核基地。先后獲得全國百佳醫院、全國百姓放心醫院、全國示范中醫院、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全國醫院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大西南優質服務明星單位等榮譽,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認證,2006年獲評為“柳州市最具影響力品牌”之一。 近年來,醫院共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1項、其中地區基金9項、青年基金2項;省部級課題28項,其中廣西自然科學基金24項,廣西科技重點項目14項;廳局級課題376項。其中脾胃病科的《背俞指針療法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脈穴位皮溫與上消化道動力影響及相關性探討》為柳州市衛生系統、廣西地市級中醫醫院的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科研成果獲獎96項,其中廣西科技進步獎4項,柳州市科學技術獎59項(一等獎5項),廣西醫藥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獎33項。發表學術論文2413篇,其中核心期刊687篇。 今昔對比,激情滿懷,展望未來,信心倍加。醫院將繼續解放思想,搶......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