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太和醫院(原鄖陽地區人民醫院)位于世界文化遺產道教圣地武當山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中國商用車生產基地車城十堰。太和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急救、康復、培干等為一體的大型國家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國家級住院醫師培訓基地、國家全科醫師培養基地、中西部市州級區域醫療中心,醫療輻射鄂豫陜渝毗鄰地區6地市州2600萬人。 歷史沿革 1965年,原武漢醫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53名醫務人員舉家搬遷來到鄂西北山區建立了鄖陽地區人民醫院。武當山古稱太和山,自古醫道同源,為傳承道教醫藥文化,弘揚大醫精誠品質,1995年湖北省鄖陽地區行署與十堰市合并,醫院更名為十堰市太和醫院。 醫院規模 目前醫院擁有一個本部、兩個分部(東院區、太極湖院區),托管兩家醫院(鄖陽區人民醫院、神農架林區人民醫院),兩個支援型緊密聯合體(市西苑醫院、竹溪縣人民醫院)。總資產24.2億元,建筑面積35.7萬平方米,編制病床3540張,員工5000名,其中,高級職稱專技人員631名,博士82名,碩士797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名,湖北省突出貢獻專家6人,湖北省政府特帖專家4人,有“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人,湖北省“百人計劃”人才2人,湖北省醫學領軍人才1人,有國家二級崗位12人,三級崗位16人。醫院2015年門診量170萬余人次,出院病人13.3萬余人次,手術量5.9萬人次。 學科建設 醫院設有58個臨床科室、16個醫技科室。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康復科),1個國家級重點專科(針灸科);3個湖北省省級重點學科(內科學、外科學、麻醉學); 25個湖北省省級臨床重點專科(消化內科、神經內科、呼吸內科、心內科、風濕免疫科、感染科、普外科、神經外科、骨外科、婦產科、兒科、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康復醫學科、麻醉科、放射科、檢驗科、藥學部、病理科 、輸血科、臨床護理科等);2個國家級中醫藥研究與開發實驗室;1個湖北省省級重點實驗室(人胚干細胞實驗室)和1個臍帶血造血干細胞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特色技術 醫院在細胞治療技術、斷肢再植技術、介入放射技術、創傷修復技術、康復醫學技術、腫瘤防治技術、外科腔鏡技術、內窺鏡診療技術、微創外科技術、骨髓移植技術、試管嬰兒技術等方面形成鮮明的技術特色和優勢,是國家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基地、湖北省小兒先心病治療基地、湖北省產前診斷中心定點機構、湖北省聽力診斷定點醫院。 醫療設備 醫院擁有PET—CT、3.0T磁共振、128排CT、IGRT直線加速器、10M回旋加速器、高通量基因測序儀等一大批先進醫療設備。 科研成果 醫院注重科技創新和科研轉化,有230多項科研成果通過鑒定,180多項科研成果獲得教育部、衛生部及省、市科技進步獎,承擔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成果數量及獲獎等次在同級別醫院中處領先水平。發表國家科技部統計源期刊以上論文15000余篇,其中SCI論文170余篇,出版專著120余部。 教學工作 醫院承擔湖北醫藥學院的本科、專科教學任務及研究生培養工作,是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武漢大學醫學部、湖北中醫藥大學和福建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培養基地,有博士生、碩士生導師80多人,有22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 醫院管理 太和醫院注重管理創新,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舉措,推動醫院快速發展:“三扶戰略”、“五定方針”——引導學科科學發展;精益管理——優化流程,減少浪費;綜合績效管理體系——促發展,調結構;三級質控體系——將全面質量管理落在實處;持續開展主題年活動——每年一個主題,補長短板;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引領醫院永續發展。 集團醫院 醫院不斷創新辦院模式,大力發展醫療聯合體和健康服務業,托管鄖陽區人民醫院、神農架林區人民醫院,兼并武當山旅游特區人民醫院,創辦太和健康投資管理責任有限公司,成立太和技能培訓中心,建設十堰市首家母嬰照護會所和十堰市首家醫養結合養老會所,逐步形成了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產業集團。 ? ? ? ? ? ? 文化建設 醫院始終高舉公益旗幟,致力醫療質量和醫療服務的持續改進。“崇德、精醫、和道、濟世 ”是太和核心價值觀;“弘敷仁愛、澤被群生”是太和的主體文化;“和而不同、和衷共濟”是太和的文化理念;“問道武當、尋醫太和”是太和的文化品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