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軍 教授 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河北省第二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河北省中醫院 脾胃病三科主任,河北省中醫胃腸病研究所 胃病研究室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分會 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分會 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肝膽病專業委員會 委員,石家莊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 專家。 從事胃腸病的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20多年,在對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不可逆轉”的胃癌癌前病變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的治療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認為只有解決萎縮性胃炎腺體萎縮這個關鍵性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治療該病。研究中他發現氣滯、濕阻、郁熱、陰傷、血瘀是導致該病的主要病機,陰血耗傷是本病的關鍵。氣滯、濕阻、郁熱是該病的初始病機,而胃的脈絡瘀阻是促成陰傷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環節。同時對3000多名患者的電子胃鏡、胃酸測定、病理分析、排空實驗、壁細胞抗體等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最后證實,萎縮性胃炎的腺體萎縮與病人胃粘膜血管的微循環障礙是一對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過程,這與中醫對該病的病機的研究完全一致,從而也證實了中醫病機的正確性。 根據對該病病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萎縮性胃炎“脾胃分治”的理論,他們另辟蹊徑,獨樹一幟,創立了“涼潤通降”的治療大法。該療法重點在于改善患者胃粘膜微循環障礙和恢復胃內萎縮的腺體。經數萬例患者臨床使用,其總有效率在95%以上,臨床治愈率達到了63.4%。實驗驗證,該類藥物對已經萎縮的腺體有明顯的再生能力,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所表現出的基礎排酸、最大排酸的降低及胃蛋白酶活力的增高有明顯的改善,對胃酸分泌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經專家鑒定該以中藥治療萎縮性胃炎的新方法填補了世界醫學對該病治療的一大空白。在運用中醫藥治療萎縮性胃炎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時,他們瞄準了世界醫學的前沿,在國內首次開展運用中醫藥與現代基因技術結合治療“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的研究。據統計,臨床上有大約9%的萎縮性胃炎伴發的“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患者會發展到胃癌,一旦控制不好,將給治療帶來更大的難度,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 為了破解萎縮性胃炎轉化為癌癥的難題,他帶領科研人員利用現代基因技術對胃炎轉變成胃癌的過程進行了長時期大量的研究,最終找到了胃炎癌變的根源: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癌基因激活,而抑癌基因失活。經過無數夜以繼日的潛心研究,終于創立了“基因平衡療法”,該療法通過激活抑癌基因,促進癌前細胞的凋亡,從而使胃粘膜上皮細胞發生正常凋亡,逆轉或阻止胃癌的發生。目前該療法已全面運用于臨床,對重度的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食道癌、胰腺癌等疑難疾病療效顯著,經臨床統計,該療法對腸上皮化生及異型增生的治愈率分別達到45%和34%,有效控制率達到90%以上。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填補了中醫藥對胃癌癌前病變分子生物方面實驗研究的空白,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目前,該課題被河北省科委正式確定為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主編、參編學術著作1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 在國內首次開展運用中醫藥與現代基因技術結合治療“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的研究。對萎縮性胃炎的治療提出“脾胃分治”的理論,他另辟蹊徑,獨樹一幟,創立了“涼潤通降”的治療大法。針對胃癌癌前病變創立了“基因平衡療法”,該療法通過激活抑癌基因,促進癌前細胞的凋亡,從而使胃粘膜上皮細胞發生正常凋亡,逆轉或阻止胃癌的發生。目前該療法已全面運用于臨床,對重度的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食道癌、胰腺癌等疑難疾病療效顯著,經臨床統計,該療法對腸上皮化生及異型增生的治愈率分別達到45%和34%,有效控制率達到90%以上。 運用中醫藥治療淺表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疣狀胃炎、膽汁返流性胃炎、返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潰瘍、消化道腫瘤、腸上皮化生、異性增生、結腸炎、脂肪肝、膽囊炎、胰腺炎。 ...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