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人民醫院始建于1947年,為省政府舉辦、省衛生健康委主管的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干部保健、預防、康復、急救為一體的三級甲等大型綜合性醫院。是省紅十字醫院、貴州大學人民醫院、貴州醫科大學附屬人民醫院。 院本部占地面積110畝,業務用房20萬平方米,編制床位2000張,開放床位3000張,在崗職工4446人,其中高級職稱721人,博士學歷272人。擁有國家級平臺7個(國家衛健委肺臟免疫性疾病診治重點實驗室、國家移動中毒應急處置中心、國家藥物/醫療器械臨床試驗機構、國家癌癥中心貴州分中心、國家老年醫學中心貴州分中心、國家高級卒中中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省級分中心),人才培養平臺7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省科技創新人才團隊、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省人才基地、省級質量控制中心),國家臨床重點專科5個(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心內科、腎內科、泌尿外科、臨床護理),省級重點學科和專科16個。 醫院在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2018年在全國綜合醫院中排名第69名、2019年排名第88名,均為A+等級,全省公立醫院排名第一。 2021年醫院門急診量255萬人次,住院手術量4.95萬人次,出院病人10.99萬人次,平均住院日8.58天。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全國文明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國家級榮譽和稱號。 1939年,貴州省立貴陽高級醫事職業學校創辦。1946年6月,貴陽中央醫院停辦遷回南京,其院址撥給貴陽高級醫事職業學校和省療養院各一半。1946年秋,程本禮接任貴陽高級醫事職業學校校長,該校由威清門外遷到虹橋原中央醫院院址。 1947年11月,貴州省立貴陽高級醫事職業學校附屬醫院成立。該院是利用原中央醫院的廢舊被服和木架床開辦的。有病床20張,一個門診部,主要供學生實習,臨床各科教師兼管病房及門診工作。 1950年初,人民政權建立伊始,山城貴陽,百業待興,雖然隨軍來黔的干部有一個西進支隊,但根據任務需要,干部遠遠不敷分配。為了加速政權建設,大批軍隊干部響應黨的號召,離開了多年來生死與共的戰斗集體,轉業來到地方工作。這兩部份干部,多數來自革命老根據地,經歷過長期的惡劣環境和艱苦生活的磨練,體質普遍不好,加之初來貴州,水土不適,不少人染上了急、慢性疾患。因此,對他們的醫療需求,成了軍管會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開始醞釀成立一所醫院,一來保障干部的身體健康,二來改善貴陽廣大人民群眾的醫療需要。這個任務,交給了當時任衛生學校政委的康文惠負責。 解放后,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貴陽高級醫事職業學校,并將西進的原贛東北軍區衛生學校合并到該校,更名為貴州省衛生學校。學校坐落在南明河畔的虹橋。校內有一個名為附屬醫院而實際上僅有三名醫師的診療所,有三十張簡易木板床。康文惠同志就以這所簡陋的附屬醫院為基礎,著手籌建新型醫院。五月,軍管委員會由貴陽醫學院抽調錢允中(副教授)任醫院負責人,六月,繼又抽調劉榮桂、徐天華、馬永海、崔紹雯、陳榕榕、余鳳霞、王禮、陳祺生、孫燾、葉文源等人來院工作。七月正式對外收治病人。當時,全省正進行平息匪患,物資缺乏,生活艱苦,衛生處鄒筱孟、秦克夫等領導,對建院十分關心,在精神上物質上給予了極大支持,鼓勵大家發揚革命光榮傳統,艱苦創業,一面開展醫療工作,一面把醫院建設好。同志們響應上級的號召,工作熱情高漲,人人都把全部精力撲在工作上,以吃苦為榮,從不在工作上討價還價,樂于在艱苦生活中接受鍛煉。自已動手清理房舍,修繕家具,沒有病床,就用木板拼湊起來代替;沒有處方箋,就利用廢表格翻過來使用。為了補充醫療器械,在衛生處領導的支持下,到接管的衛生材料庫中逐件地翻找。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衛生材料倉庫里,不但清理出一大批有用的藥品器械,而且還找到一臺美國海軍醫院的30mAX光機,一時如獲至寶,七手八腳,自裝自拉,用板車拖回醫院安裝使用起來。另由貴醫附院支援顯微鏡兩臺,由省委許應梅家調來舊冰箱一臺。 隨著人員設備的逐漸充實,建立了一些切實可行的醫護工作制度和診療常規。一所初具分科雛形的新型醫院很快建立起來。床位由最早的三十張,增加到七十七張,分設兩個病區。內科和兒科病區由徐天華負責,外科和婦產科病區由劉榮桂負責。還設立了一間約20m2的簡單手術室。就是在這間手術室內,進行了巨脾切除術和內臟破裂搶救手術等,使不少危重病員得到了救治。內科除認真執行三大常規檢查外,還開展了腎囊封閉、乙狀結腸鏡檢查、骨髓穿刺、胸腹腔穿刺等診療技術。一時衛生學校附屬醫院的名聲大噪,就醫者與日俱增。1950年的下半年內共出院病人370名,進行大中小手術123次。1951年派劉榮桂參加全國第一屆胸外科學習班,為期一年,于1952年返院,在我省首先開展了胸科手術。 醫院實行半軍事化管理體制。傷病員均來自軍政系統,絕大多數為供給......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