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第一臨床醫學院)創辦于1958年,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和“雙一流”建設高等中醫藥院校附屬醫院。 東直門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中醫醫院,是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定的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是世界衛生組織中醫適宜技術項目培訓基地,是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示范基地,是首批全國示范中醫院、北京市醫療保險定點醫院,是國家級中醫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是教育部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醫院現有兩區一部等多個執業地點。其中東城院區位于海運倉5號,通州院區位于翠屏西路116號,國際部位于東城區東四北大街279號,編制床位1574張,設置臨床專業40個,年門急診量近300萬人次。 醫院現有國家臨床重點專科6個,區域中醫診療中心5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16個,北京市重點專科13個。教育部重點學科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9個,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17個,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二室一站”18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 醫院積淀深厚,名醫薈萃,英才輩出,不僅擁有造詣精深、譽名中外的名老中醫,也擁有一支經驗豐富、技術突出的中年骨干隊伍,還有一批基礎扎實、勇于進取、脫穎而出的后起之秀。醫院先后涌現出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國醫大師1名、全國名中醫1名、首都國醫名師14名、長江學者1名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3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顧氏和平獎”獲得者1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人,入選“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5人,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1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7人。“首都十大健康衛士”2人,“首都健康衛士”3人,“白求恩式好醫生”1人。 建院以來,醫院以雄厚的師資隊伍、優異的教學業績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承擔著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以及臺港澳班、留學生的臨床授課和實習任務。1958年至今,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高質量、高水平中醫醫師,為世界各地輸送了大批優秀的中醫專業技術人才。現有一級學科學位授予點2個,涵蓋6個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共有博士研究生導師41名,碩士研究生導師104名。擁有國家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和北京市教學名師。擁有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和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 醫院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加強科研平臺建設和科研隊伍建設,是第一批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擁有教育部中醫內科學重點實驗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和北京市中醫內科學重點實驗室。2014、2015連續兩年在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排名中列居中醫院排名首位。 醫院不斷探索公立醫院改革新模式,實施了多種模式(通州院區模式、普通社區模式、功能社區模式、醫聯體模式、涿州分院模式、戰略聯盟模式等)。積極發揮三級甲等醫院輻射作用,以首都為中心,組建了中醫戰略聯盟,目前已形成以東直門醫院為核心、輻射全國22個省份170余家中醫醫院的醫療聯盟,開展了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專科建設、醫療會診及轉診等多種合作方式,全面提高了基層醫院服務能力。醫院早在1991年于歐洲建立中醫分院——德國魁茨汀醫院,成為重要的中醫藥國際交流窗口。 東直門醫院始終把公益放在首位,為國家分憂,為社會擔責。在傳染病疫情爆發、大地震等危難時刻,東直門人都做出了積極貢獻。醫院首創全國鄉村中醫師“3+3”提升工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基層中醫人才。肩負著國家醫療援疆援藏、健康扶貧、對口支援等種種社會責任,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贊譽。 “東西南北尋醫問藥,看中醫首推東直門;望聞問切衷中參西,求奇效以德做藥引”。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將繼續踐行“求是善行”的院訓,秉承“患者第一,服務第一”的辦院宗旨,堅持醫、教、研協同發展,追求人才一流、技術一流、服務一流、管理一流,凸顯中醫特色優勢,引領行業學術發展,為人類健康福祉做出更大貢獻。 ...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