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原名黑龍江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以下皆簡稱附院),于1963年建院,屬事業單位、非營利性醫療機構。5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委員會領導下(1996年前為黑龍江中醫學院),在黑龍江省衛生廳和黑龍江省中醫藥管理局的關懷支持下,歷經建院與創業初期,擴大與穩定期,改革與迅速發展期,我們迎來了嶄新的和諧、振興期。現已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中醫院。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坐落于天鵝項下璀璨的明珠—哈爾濱市動力區和平路26號,經過1999年~2014年15年間的發展,歷經幾屆領導班子的建設,形成了現有的規模。至2014年,我院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現有業務用房建筑面積11.88萬平方米,全院總床位數1500張。2013年7月17日,作為國家中醫臨床基地中醫臨床研究樓——我院新門診大樓及住院研究樓建成并投入使用,新門診樓共131間診室,其中專家診室17間,黑龍江國醫堂10間,日門診量可達4000人,接診能力倍增,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病人的就診壓力。醫院設有1個門診部,3個住院病區、15個教研室、42個臨床科室、10個醫技科室。我院現有正式在編職工1245 人,其中正高職103人、副高職226人、博士生指導教師32人、碩士生指導教師143人。其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4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3人;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專家8人;全國學術流派傳承人1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名老中醫帶徒導師34人次;省級名中醫34人;校級名中醫39人;優秀中青年專家4人;龍江學者6人;擁有國家級學會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2人、副主任委員10人;有24人擔任26個省級學會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31人擔任44個省級學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8年12月11日我院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式批準為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是近10年來被國家選為黑龍江省唯一一所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位。省編委新增撥60個科研人員事業編制,并每年撥款300萬元,用于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為我院的基地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省、市領導高度重視基地建設工作,省長栗戰書在2009年黑龍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扶持發展中醫藥事業,繼續抓好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 栗戰書省長對匹配資金做了專門批示。分管省長也多次批示,要求加快項目建設工作。2月份哈爾濱市市委書記杜宇新率領哈爾濱市各有關部門負責人親臨醫院,就中醫臨床研究樓的建設召開現場推進會,提出設立綠色通道,特事特辦,其他各部門也簡化了相關審批手續,使得基地項目得以順利進行。黑龍江省政府、哈爾濱市政府都將我院的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項目列入重點推進大項目名單。10月黑龍江省中醫藥管理局批準擴大500床位。12月份黑龍江省人大黨組書記、副主任劉東輝來我院視察基地建設情況。哈爾濱市規劃局12月22日批準中醫臨床研究樓的選址方案。教育部“春暉計劃”將我院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項目列入其中。邀請國外專家學者來我院講學、講座,同時承辦教育部“春暉計劃”項目對接,共對接49個項目極大促進了我院科研工作水平提高和國內外的學術交流,為基地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10年5月4日的中醫臨床研究樓正式破土動工,2010年11月1日門診樓順利封頂。12月13日國家督導組來我院對基地工作進行年度驗收。 在中華中醫藥學會開展的“全國首屆先進名醫工作室(站)”評選活動中,我院有2家名醫工作室獲得了“全國首屆先進名醫工作室”稱號。為落實貫徹《黑龍江省中醫藥條例》,我院成立了“黑龍江中醫咨詢臺”,自行設計開發了醫療信息應用軟件,面向全省征集資料,建立中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資料信息庫,并按計劃向全國開展中醫、中西醫結合咨詢工作,將醫療服務覆蓋于全國。這一舉措將有力促進我省中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醫療工作形成網絡化、集團化。實現便利患者、強化服務、雙向轉診、發揮優勢的目的。承擔了我省的中醫質量監測中心的工作,先后組織了“農村中醫藥服務質量監測”、“重點中醫院服務能力監測”、“社區中醫藥質量監測”三個監測項目的培訓工作,全省參加培訓各類人員150余人次。保證了我省“農村”、“重點中醫院”、“社區”中醫藥監測數據的順利上報,圓滿的完成了09年度的監測任務。經過調研考察,制定出了符合醫院發展、切實可行的數字化醫院計算機網絡工程設計方案,投資近1000萬元,并通過了測試。醫院已經全面實行門診電子處方。醫院曾被評為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全國首家通過中醫學專業認證單位、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全國三八紅旗集體、黑龍江省文明單位標兵、黑龍江省衛生系統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黑龍江省省直醫療單位行風建設先進集體、黑龍江省優秀臨床教學基地、黑龍江省衛生系統“創建群眾滿意醫院”活動先進集體......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