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重慶市胸科醫院)三級
重慶市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是重慶市唯一的三級傳染病專科醫院,是重慶市十大公共衛生中心之一,是重慶市傳染病診斷及治療最權威的機構,是重慶市、耐多藥結核病、治療定點醫院,同時是重慶市結核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重慶市艾滋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重慶市傳染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重慶市衛生局艾滋病防治協調小組醫療組辦公室、中國研究中心臨床基地。“中心”始建于1943年,前身是陪都肺病療養院,后歷經重慶市結核病防治院、重慶市結核病醫院、重慶市胸科醫院,于2008年與建于1945年的原重慶市傳染病醫院合并成為重慶市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中心”坐落于長江上游科教文化名區——重慶市沙坪壩區。總占地面積約140余畝,固定資產4億多元,開放病床800余張(2018年將達1000張)。現有職工8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近600人,中級職稱以上300余人,高級職稱82人,博士2名,碩士50名。主要擁有東芝16排CT、1.5T醫用磁共振成像系統、全數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系統、超高清電子支氣管鏡、電子胃腸鏡、電子胸腔鏡、腹腔鏡、美國Cepheid全自動醫用PCR分析系統、BD960全自動分枝桿菌培養監測系統等醫療設備。“中心”設有兩個院區,歌樂山院區毗鄰空氣清新、風景秀美的歌樂山森林公園,主要承擔傳染病醫療救治任務和公共衛生傳染病應急工作,在結核病和艾滋病的診斷治療上有先進的技術水平,擁有全國知名專家和先進的各種儀器設備,可快速確診并有效治療結核病及艾滋病。開設科室有:結核內科、感染科、普內科、胸外科、手術科、急診科、重癥醫學科、中醫科、藥劑科、檢驗科、放射科、特檢科及供應室等;平頂山院區交通便利,鄰接小龍坎平頂山森林公園,主要承擔綜合性醫療救治任務,開設科室有:急診科、肝病消化科、腎內內分泌科、呼吸老年科、心內神內科、普外泌尿康復科、婦產科、重癥醫學科、手麻科以及藥劑科、檢驗科、放射科、特檢科等。“中心”集醫、教、研、防為一體,是重慶市“傳染病學重點學科”建設單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防治傳染病重點研究室”(臨床基地)、中華傳染病醫院管理學會副理事長單位。先后主持并參與“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7項,市科委及重慶市衛生計生委各類立項科研項目40余項。近年來,“中心”先后與美國霍爾普金斯醫學院感染病醫院、美國艾滋病健康教育基金會(AHF)、復旦大學附屬上海肺科醫院、華山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北京地壇醫院、北京佑安醫院以及等科研院所及醫療機構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系。科研實力逐年提升。70年風雨兼程,重慶市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秉承“博愛精誠、救死扶傷”的精神,書寫了大愛無垠的歷史。2003年4月,“中心”經歷了抗擊“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在生死考驗面前,依靠“仁者愛人”的執業內涵和集體智慧力量,交出了醫務人員零感染、“非典”病人零死亡的滿意答卷,獲得了“全國衛生系統抗擊非典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從抗擊“非典”,到2009年阻擊“”;從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到2013年雅安抗震救災,公衛人用“大愛”鑄就了一支值得信任和尊重的隊伍。今天的公衛人始終心存仁愛,忠于職守,樂于奉獻,不辱使命。正以人才建院、依法治院、科技強院、文化興院的治院方針向著以傳染病為特色,集臨床、科研、教學為一體的重慶權威、西南前列、全國一流、影響全球的省級感染病救治中心和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目標邁進。中心地址:歌樂山院區:重慶市沙坪壩區歌樂山保育路109號(原重慶市胸科醫院)平頂山院區:重慶市沙坪壩小龍坎黃桷灣1號(原重慶市傳染病醫院)中心網址:http://www.cqgwzx.com/
預約掛號
-
重慶市南岸區龍門浩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級
暫無
預約掛號
-
萬州區第四人民醫院(南岸區中醫院)二級
暫無
預約掛號
-
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第一醫院二級
重慶市職業病防治院(重慶市第六人民醫院、重慶市中毒控制中心、重慶市工業衛生職業病防治研究所)始建于1948年,其前身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衛生部直屬醫院。2001年,為加強預防和處置自然災害與突發事件搶險專業隊伍建設,中共重慶市委批準在醫院增設“重慶市中毒控制中心”,作為重慶市防病救災、公共衛生緊急事件處理體系重要組成部份,承擔對“全市突發性中毒患者實施緊急搶救”的任務。 經過6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醫院已成為一所集職業病防治及科研為一體,以公共突發性群體中毒救治為中心,以規范性社區醫療為基礎的市級大型專科醫院。并獲得了衛生行政部門頒發的職業病診斷、職業健康監護、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的法定資質,也是職業病治療、鑒定職業病、工傷康復的法定機構,通過了重慶市技監局的計量認證達標驗收。目前是重慶市乃至我國西部地區目前唯一能完成以職業危害為誘因的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預防、保健、康復、教學的省級職業病防治機構,重點發展的科系有職業醫學、職業性創傷外科、職業危害性優生優育婦產科、職業中毒性重癥監護室、職業危害性老年疾病康復等科系。重點開展鉛、汞、苯、錳、鎘、有機化合物等各種職業性急、慢性金屬中毒、矽塵肺病、職業性眼病、皮膚病、職業性耳聾、放射病等診斷、鑒定以及勞動衛生流行病的檢查和環境生物檢測。為了提高業務水平,醫院與中國疾病控制中心職業病化學中毒控制所、輻射防治所、中國人民解放軍307醫院及各省市職業病防治院(所)保持著緊密的合作,是重慶醫科大學實習基地。被重慶市人力資源和勞動保障局確定為重慶市工傷康復定點醫院、醫保定點醫院。 醫院地處重慶市南岸區,交通便利,就醫環境良好。現有床位編制300張,在職職工406名、高級職稱70余名、中級職稱130余名,其中碩士研究生16人。在學術骨干中,有中華預防醫學會職業病專委會委員、自由基預防醫學專委會委員、職業衛生標準委員會委員、重慶市醫學會理事、重慶市預防醫學會理事、重慶市預防醫學會職業病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及常委、重慶市勞動保護學會職業病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工業醫學雜志》編委、《職業衛生與病傷雜志》副主編及編委、《現代醫藥雜志》編委、全國職業衛生專家庫專家、重慶市毒性病理及職業病學術科學帶頭人。醫院年門診25萬人次,住院治療病人5000余人次,其中職業病門診(含職業健康監護)1.5萬余人次,職業病住院11000個床日。醫院擁有包括16排螺旋CT、CRX線攝片系統、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腦電圖儀、神經肌肉電圖儀、進口原子吸收儀、氣相色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等在內的多種精良檢測儀器。目前,醫院在職業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透析、骨科疾病、兒科、產科、工傷康復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深受就醫群眾的好評。醫院下屬的南岸區花園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重慶市唯一一所由市級醫療機構舉辦的社區醫療服務中心,衛生部部領導及市、區領導曾多次視察該中心,2005年該中心被評為重慶市示范化社區醫療服務中心。醫院一直堅持“質優價廉”的服務理念。近年來重慶市衛生局公示的我市市級醫療機構病人費用負擔情況中,門診病人與住院病人均次費用都處于較低水平,為緩解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作出了貢獻。 受重慶市政府及市衛生局指派,醫院先后完成了包括“開縣天燃氣井噴事件”、“重慶天原化工總廠氯氣泄漏事故”在內的數十起化學中毒醫療急救工作。受重慶市政府和市衛生局的委托,醫院先后制定了“重慶市化學事故應急救援現場急救預案”、“重慶市職業中毒應急救治預案”、“突發化學中毒應急衛生救治隊伍組建方案”、“核輻射控制及突發核輻射應急衛生救治隊伍組建方案”、“毒鼠強中毒應急搶救預案”,為政府和衛生行管部門決策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同時參與完成了“重慶市工業50強職業衛生現狀的調查”和“重慶市工業50強評選意見”(草案)的任務。受衛生部委托完成了國家“一氧化碳和氧化物救治方案”等多項技術,職業衛生標準的制定工作。 由于醫院在重慶市防病救災及公共衛生緊急事件處理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備了較強的公共突發性群體中毒救治能力,根據國務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規劃》要求,2005年4月經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衛生部確定我院為國家二類化學中毒救治基地,即重慶市化學中毒救治基地;并按衛生部《化學中毒與核輻射醫療救治基地建設方案》予以實施建設,以進一步健全各種功能,為重慶經濟建設發展發揮重要作用。2008年被重慶市政府、重慶市衛生局批準為“健康重慶”“建設的“十大公共醫療衛生中心”之一。 醫院全體員工牢記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以“仁愛、敬業、誠信、創新”的院訓為準則,全心全意為病人提供優質服務,為職業病的防治和實現“健康重慶”戰略目標不懈努力。 特色服務: 健康體檢(包括職...
預約掛號
-
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三級甲等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第一臨床醫學院,對外稱西南醫院。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高灘巖,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保健、康復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前身系國民政府中央醫院,1929年建于南京,1941年遷至重慶,1949年由西南軍政委員會接管,1950年命名為西南醫院,1975年改稱第三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6年轉隸軍委訓練管理部,2017年轉隸陸軍,為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總體情況。醫院有臨床醫技科室60個,展開床位2900張。2019年,年度門急診量414.7萬人次,收容量14.6萬人次,手術量11.4萬臺次,平均住院日5.93天。儀器設備總值約22億元,擁有“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術中核磁、7.0 T核磁共振、TOMO刀、大型高壓氧艙群、神經導航系統等高精尖儀器設備。 學科人才方面。醫院擁有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2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軍隊建設項目12個,軍隊“雙一流”重點學科1個,軍隊醫學專科中心14個,其中7個全軍研究所、7個全軍專科(專病)中心。2020年復旦大學醫院排行榜綜合排名全國第25,較上一年度上升3名,其中燒傷科位列全國第1,病理科位列全國第4,檢驗科位列全國第4,整形外科位列全國第8,康復醫學科位列全國第9,普通外科等12個學科上榜提名。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三級以上教授64名(在職8名),“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2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2名,國家杰青、長江學者、青年千人、萬人計劃、國家優青等特殊人才20名,博士生與碩士生導師共207名。 醫療技術方面。長期以來,醫院致力于臨床高新技術培育,創新性開展3D打印缺損修復、異種皮移植、心腎聯合移植、移動MRI等國際、國內領先的臨床新技術30項。現已形成了燒(創)傷、消化系疾病(肝病)、心腦血管病、感染病、運動損傷與康復、臨床檢驗與病理精準診斷等優勢領域,培育了乳腺、關節、風濕病、新生兒重癥等專病特色,鍛造了大器官移植(心、肝、腎、多器官聯合)、全系列微創外科(各系統腹腔鏡、介入、內鏡、射頻)、干細胞與再生修復、腫瘤免疫與個體化診療、3D打印、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核心前沿醫療技術。 教學培養方面。擁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個(授權點32個,為臨床醫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牽頭單位),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1個(授權點34個),博士后流動站7個,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28個,國家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2個。建成全軍首個臨床技能模擬培訓中心,獲批國際災難生命支持課程培訓基地、國家級災害醫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榮獲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特等獎,全國護理本科臨床技能競賽一等獎。參與編寫國家級規劃教材27部。 科技創新方面。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科研平臺3個,省部級重點科研平臺25個。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生命科學領域第一個重大項目、國家“97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軍隊重大項目等在內的課題3000余項,年獲科研經費超億元。在軍事、臨床和基礎三大領域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占全校3/7),二等獎15項,省部級一等獎以上成果50項。近年來,發表影響因子10分以上原創性論著70篇,20分以上原創性論著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單位在《Nature》、《Science》主刊發表原創性論著2篇。主辦亞洲唯一燒傷領域期刊《Burns & Trauma》,成為年度世界燒傷專業影響因子最高的雜志。 承擔重大任務方面。參加抗擊非典、抗震救災、抗擊新冠肺炎等國內重大災害救援行動,承擔維和醫療、援利抗埃等國際重大醫療救援任務,遂行“合作精神-2012”、“聯合救援-2016”、“核救—2019”、“生防堅盾—2019”等重大非戰爭軍事行動,圓滿完成國家和軍隊賦予的光榮使命。承擔埃塞俄比亞國防軍總醫院與國防大學附屬醫院海外援建任務,受到廣泛贊譽。同時承擔國家與軍隊指令性幫扶任務,精準幫扶幫帶軍地10家醫院,為邊防官兵和老少邊窮地區百姓提供人民軍醫的優質醫療服務,全面打造軍民融合一流服務品牌。
預約掛號
-
重慶大坪醫院(大坪醫院)三級甲等
院所由第三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對外稱大坪醫院)和野戰外科研究所合并而成。位于重慶市渝中區,坐落在兩江環抱、風景秀麗的佛圖古關上,南俯長江,北瞰嘉陵,山水輝映,是全軍唯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軍隊醫療衛生機構,為國家首批三級甲等醫院,中央首長來渝指定保健醫院,重慶市首批涉外定點醫院、醫療保險定點醫院。 院所占地總面積近20萬余平方米,建筑總面積36萬余平方米。擁有目前西南地區規模最大、功能先進,集人性化、智能化、數字化為一體的單體病房大樓,總建筑面積近12萬平方米。 人才實力 院所形成了院士領銜,以領軍人才、拔尖人才為骨干,以優秀中青年人才為主體的人才方陣。現有專業技術人員2000余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200余名;博士、碩士生導師近200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4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3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名;科技部創新團隊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軍隊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2人;總后“三星人才11人; 重慶市學科學術帶頭人18人。 學科建設 院所學科專業齊全,外科學所有三級專業均為國家重點學科。現有野戰外科、骨科、普通外科、神經外科、胸心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8個國家級重點學科;眼科、消化內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和軍隊“2110”重點建設學科(野戰外科學)。有全軍戰創傷專科中心、全軍胸外科專科中心和全軍交通醫學研究所;高血壓代謝病、青光眼病、內耳疾病以及便秘為全軍專病中心;婦產科、小兒科、泌尿外科為全軍優生優育中心。戰創傷醫學、胸心外科、眼科學、神經內科、生物醫學工程、腫瘤治療學為重慶市重點學科,高血壓病研究所、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研究所、交通醫學研究所、創傷愈合與組織工程研究所、宮頸癌防治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為重慶市研究所,皮膚科為重慶市高校皮膚組織工程研究中心。 教學科研 院所所有臨床學科和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均為博、碩學位授權點,設有臨床醫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承擔了博士后、博士、碩士、本科、大專5個層次13個專業的教學任務,年培養各類學員1800余名,年招收進修生500余名,已建成臨床示教、手術轉錄及遠程教學系統和臨床技能訓練中心。《外科學及野戰外科學》為國家精品課程;“創建現代軍事醫學學科體系培養新型軍事醫學人才的研究與實踐”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為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國家衛生部內鏡診治培訓基地、國家衛生部介入診治培訓基地、國家衛生部腹膜透析培訓基地、軍隊及重慶市臨床藥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鄉村醫生培訓基地...。 院所具有良好的科研條件,為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擁有全軍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傷、燒傷與復合傷國家重點實驗室,全軍“重中之重”建設實驗室—戰創傷基礎研究實驗室和全軍重點實驗室—交通醫學實驗室。高血壓病實驗室、創傷基礎實驗室、交通醫學實驗室、車輛生物安全碰撞實驗室為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承擔了以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級為代表的重大科研課題,課題總數660余項。先后獲得軍隊、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獎勵150余項 ,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軍隊、省部級一等獎24項,軍隊、省部級二等獎118項。近五年發表SCI、EI期刊高質量論文650余篇;5分以上SCI論文60余篇;入選F1000的高質量論文7篇。2014年發表SCI論文202篇,5分以上20篇、10分以上3篇。成功在《Cell》、《nature》、《Science》三大頂尖雜志發表論著。“十二五”獲得國家專利400多件,2014年實現科技成果轉化1000萬元。每年舉辦大型國際學術會議4~5次,每年接待外國專家來訪100余人次,每年100人次專家教授受邀出國交流。 臨床技術 以急危重癥和介入微創治療為標志的醫療高新技術國內領先。建成了全國最早的大型集中式重癥監護單元和西南地區最大的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以ICU、CCU、NICU、血液凈化透析中心等科室構建的急危重癥救治體系國內領先;率先在國內開展了心、肝、肺腎等大器官移植,小兒心臟移植填補了國內空白,肺移植存活時間居國內第二;率先在國內開展了中子刀治療宮頸癌、脫鈣骨移植治療骨缺損、骨不連,游離空腸代食管術等新技術;開展了結腸重建食管術、體內雷管取出術、巨舌癥等國內罕見手術;擁有全國第四家規范化的“一站式復合手術”平臺,復合手術技術、腦血管病介入、心臟、肺、食管及肝、腸等微創手術、便秘外科治療以及青光眼、梅尼埃病、代謝綜合癥的診治等20余項技術邁入國內領先水平。擁有四大國家級技術培訓基地:衛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基地、衛生部腦卒中篩查及防控基地、衛生部內鏡診治培訓基地、衛生
預約掛號